| | PU聚义厅 | PU博客
联系我们  | 
就是爱PU——就爱PU空间
个人主页:http://www.pujyt.com/homes/index.asp?id=12644  >>  复制推广
首 页 PU说说 PU博文 PU聚义厅 PU相册 留言板 个人资料 装扮空间 | 发表博文 | 提问/发贴 | 上传图片
个人资料 更多>>
最新博文 更多>>
最近来访
RIM聚氨酯的发展历史   2014-9-28 8:51:42  发表博文

  反应注射成型工艺足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Bayer公司在研究液体注射成型(LIM)的基础上,于60年代末期发展完善起来的。并于70年代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大致发展历程如下。

  1966—1969年,德国Bayer公司在LIM基础上研究RIM的基本原理。在由液体原料注射浇注酯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基础上,研制了利用高压撞击混合头制造聚氨酯泡沫塑料,并在1967年开发出适用于快速反应成型的原料体系Baydur,出现第一台具有自清理和循环混合头的RIM设备。最初目的是制造高密度、整皮聚氨酯结构泡沫制品。1969年RIMPU技术引入美国。

  1972年,RIM—PU体系进一步改进完善,产品进入市场。

  1974年,以美国General Motor(通用汽车)公司为主,与其它公司联合,建立厂第一套自动化的RIM生产装置。

  1975年,首次制出用作汽车仪表板的大型RIMPU制品。

  1977年,美国Ford Motor(福特汽车)公司开始研究增强反应注射成型,制造车身板材,并在1977年世界塑料博览会上被列为最新成就之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了用玻璃纤维增强的RIM聚氨酯汽车挡泥板和车体板。

  1980年玻璃纤维增强的SRIM问世。

  1983年下半年,美国以胺为扩链剂的内脱模RIM体系工业化,使得生产率提高50%。

  1984年,聚脲RIM开发成功。

  RIM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完善,与聚氨酯原料新品种的不断出现与应用是分不开的,诸如高活性高反应能力的胺改性的聚醚多元醇以及内脱模剂的出现,相继促进 RIM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应用和开发RIM技术,形成了从关键原料、配方、加工工艺、模具设计直至制品生产的成套技术,已相继开发出汽车自结皮方向盘、填充料仪表板、微孔聚氨酯挡泥板,保险杠、侧护板等制品。近年来,面临着改性热塑性聚烯烃、玻璃钢等材料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内外对PU—RIM做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分类:行业动态 评论: 浏览:
关键词:RIM 聚氨酯 
相关博文 查看所有博文
博文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帮助中心 | 聚义堂108将 | Top
客服电话:0515-85457789  手机:13921836264  客服邮件:1295106253@qq.com
在线服务 QQ:1295106253  地址:江苏省东台市三灶大街19号
Copyright@2005-2014 pujy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4051972号
  
 PU空间登录
请输入您的用户名和密码
用 户 名:
密  码:
请在输入框内,输入右边的数字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