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这些年做的慢回弹。
就笔者经历而言,除去试过的永不变黄海绵(不适合做胸杯,成本太高),慢回弹分为MDI系列和TDI系列。
首先开发的是改性MDI系列的慢回弹。绵的开发时间比较短,但是到了机泡发出来、以及生产应用的时候,问题出来了。
首先,慢回弹的回弹问题。慢回弹慢回弹,那时候,以为慢回弹回弹越慢越好。于是,开发出来的慢回弹回弹速度很慢。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模杯生产,发现生产出来的胸杯没有支撑力,会塌杯。
其次,气味很重,而且发出来的绵很黄,只适合做深色类的胸杯。这个问题一直持续了3年左右的时间,到2013年左右的样子,随着技术的完善才得以解决。
第三,指数太低,MDA等检测不合格。那时候,MDI的指数也就80出头吧。
第四,用的是组合料,机泡不稳定,有波动,时常会导致海绵有裂口。
于是,不断找料、换料,LR00、2070、1030、1024、3328等都尝试了个遍,硅油、氨也试了不少,改性MDI也试了不少。还是没找到理想的搭配,最大的问题是指数做不上去。后来机缘巧合之下,终于把指数做到100多,抗氧剂也找到了合适的,不仅绵稳定了,MDA、酚类的检测也达标了,抗黄、酚黄都能做到3.5级以上。
接下来,就往低密度发展,50密度、40密度。这个开发的并不是特别顺利。先开发的是48密度的,小试OK,机泡却回落严重,甚至老板都调慨像条船一样,可以划回去了。汗,脸上发烫啊。经过向高手的一番请教,调整硅油,调整胺,调整其他的,总算稳定了。透露一下,那时候用的是CS90胺。可是没多久,便接到通知,以后不用CS90了,马上调整配方。直接晕倒。
接下来,便慢慢有了现在的配方。指数100以上,抗黄、酚黄3.5级以上,密度40+、无MDA、酚类10个PPM以下的系列绵。
总结一下:1、MDI系列慢回弹的回弹速度不宜太慢,过慢会影响其支撑性能。
2、MDI系列慢回弹,尽量少用开孔剂之类的东西,尽量把指数做到100以上,这样,海绵味道、各种检测等才会更好。
3、密度不宜低于40,过低的话,不仅裁片不方便,更会会影响后续生产出来的胸杯手感。
后来,着手开发TDI系列慢回弹。
这个过程比较短,没用开孔剂,没有其他的一些添加剂,TDI指数直接做到100多。但是由于其热稳定性差,一到冬天就会变硬,夏天就会变软,严重影响后续生产。所以不是很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