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软质泡沫部分被称为海绵,通常在二分钟内完成液体转变成固体的过程,相对聚氨酯其它领域,软泡这么短时间且巨烈的反应对实现泡孔细腻与整齐、分子排布的有序性等方面增加了难度。
研发是引入新材料赋予产品新的物性。新材料按反应特性分二种 : 一类是符合聚氨酯化学反应的原料,例如使用不同特性不同活性的聚醚、异氰酸酯、硅油、催化剂。这类物质不会从根本上打乱化学反应进程。另一类是不符合聚氨酯化学反应的原料(填料),例如加入非发泡物质 : 特殊的金属粉沫、特制有特殊性能的无机或有机物粉沫、超细无机物粉沫(细度5000目以上)、特殊的抗菌剂等,以泡沫为载体发挥泡沫产品内填充物质的理化特性。这类物质有时会完全打乱反应进程,形成新的反应规律。有的填充物加入后使原有配方塌泡很彻底,有的填充物加入会使原有反应体系成品密度变化30%~50%,有的填充物加入后配方反应升顶时间有极大变化,有的填充物加入后泡沫组织结构遭到“重创”……
研发常备的原料是为了对付研发经常遇到的问题。常备原料一般要求理化性能跨度大。例如A33、A-1、A-210、A-230、A-260、33-LV、CS-90、9717、9727等胺是生产中常用原料但不全是研发常备原料,因为它们反应活性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在跨度较大的研发中可将上述胺归类为一个领域的物质。也就是说遇到加入特殊物质后用A33发泡塌的很彻底,那么上面剩余的八种胺也许都进入否定的行列。
研发中常遇到的是塌泡,这是效率最低下的结果,常说先让泡站起来才好进一步分析调整。很多塌泡靠调整配方已经不能解决,勉强为之不是泡沫物性大变不实用,就是泡始终不稳定。为此引入交联剂。交联剂作为常用研发助剂通常有二种 : 一种结构是线性的,代表原料是1.4-丁二醇,脲的生成是线性链增长。另种是体性结构的,例如二乙醇胺和丙三醇(甘油),后者更接近聚醚链增长模式。
例如某次研发,配方调整已不能阻止塌泡,经验得出胺活性强引发不平衡,胺从百份聚醚0.2份降到0.05份,氰锡给高量配方怪怪的,整体反应速度也随胺量减少而明显变慢,还是全塌。后来换种弱胺一切正常。所以,胺的活性有时候不能拿胺用量(浓度)去弥补。要留意的是有些物质加入会使小试与机泡或手泡性能差别较大,这时调整参照物是以上一次机泡性能为主。
阳光、空气、水,越是平凡到被忽视的东西越珍贵。越是看着门槛低没什么内容的发泡工作越难精通,某专职研发同事常说的两句话 : “我学的知识太少了(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们要搞到什么时候啊(有压力)”。研发与学发泡是用已知的点去把握未知的面,生产与教人发泡是用已知的面去操作未知的点。看似二方面相近,要实现跨越却很难。
本文作者:樊双贵,九十年代在外企(当时是广东海绵领军企业)发泡八年,先后被集团调到深圳,广州,上海培养。接触的机械有:聚醚低压机、聚醚高压机、聚酯高压机。离开外企后一直发泡至今。如果您有软泡技术相关难题可与他交流探讨,手机号:1376586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