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聚氨酯胶黏剂、涂料企业切入水性赛道。8月1日在广州由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水性前沿技术应用讨论会上,与会代表表示,要加快提升水性聚氨酯材料性能,创新产品应用范围,助力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
发展水性产品是必由之路
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水性专委会主任单位奥斯佳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浩明表示,近年来国内环保要求日益提高,叠加“双碳”目标的提出,给聚氨酯等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新要求,创新发展水性化产品是行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环境部提出,“十四五”要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重点行业VOCs深度治理,也给相关行业水性化替代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国VOCs治理还任重道远。在涂料、油墨、胶黏剂、清洗剂等领域,部分产品VOCs含量限值标准仍执行不到位,市场存在不达标产品。与此同时,低VOCs含量的涂料、油墨、胶黏剂、清洗剂替代比例较低。与欧盟等相比,我国水性木器涂料和乘用车中涂、底色漆的应用比例还不高。” 生态环境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控中心副主任沙莎表示,要在涂料、油墨、胶黏剂、清洗剂等重点行业加大源头替代力度,制定替代计划,明确替代时间表,加强成熟技术替代品的应用。
“水性合成革既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性,又具备多种优良功能,是聚氨酯合成革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合肥科天水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维虎表示,与纺织品相比,聚氨酯合成革性能优异,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正加速替代天然皮革、聚氯乙烯人造革、纺织品、塑料等传统材料,优势逐渐显现,市场空间广阔。
性能和应用仍受限
在“十三五”和“十四五”VOCs减排政策推动下,水性聚氨酯产业快速发展,但相比于聚氨酯产业,水性聚氨酯产业还十分弱小。性能和应用领域受限是制约水性聚氨酯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还要加快其在基础和应用等方面的创新突破。
安徽大学教授王武生分析说,以2020年为例,当年我国聚氨酯产量1470万吨,而PUD(水性聚氨酯分散体)产量约为15万吨,折纯聚氨酯约为5万吨,仅占行业总产量的0.3%。
李维虎也表示,在国际上,阿迪、耐克等22家国际品牌主导成立的ZDHC(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组织已于2021年全面停止使用溶剂型合成革。相比之下,中国合成革产量占世界73%,而其中水性合成革仅占1%。
“目前聚氨酯涂料水性化程度很高,但固化剂目前只能用脂肪族的异氰酸酯,如HDI、IPDI等,在耐化学品性等要求较高的领域,水性漆暂时还达不到油性漆的性能水平。”山西华阳华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立峰博士介绍说。
多位与会专家针对水性聚氨酯的创新推广路径提出了建议。奥斯佳研发经理龙伟表示,在合成端,要进一步明确水性聚氨酯产品的VOC行业准入标准和出厂标准,推动溶剂脱出工艺能耗降低、效率提升,实现溶剂回收利用;在应用端,要进一步缩小水性聚氨酯在特定应用领域与溶剂型产品的物性差距,进一步探索降低应用过程的能耗。
李维虎表示,水性聚氨酯结构千变万化,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结构片段获得具有不同性能的水性聚氨酯。鞋革、服装革、箱包革、沙发革、手套革、汽车革等不同领域的合成革性能各不相同,必须开发相对应的水性聚氨酯树脂。因此要加强水性聚氨酯结构的可变性研究,更好地建立适合水性聚氨酯的原料体系、呈现聚氨酯的性能、做好分子结构控制等,并倡导水性合成革企业在合理的市场竞争下协同发展。
此外,要推动水性技术在各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创新与发展,关键是发现和培养一批对水性材料研究有浓厚兴趣和专长的后备人才。本次会议还举行了第二届万华杯水性技术青年科技论文竞赛颁奖仪式,华南农业大学邓恒辉获得一等奖。张浩明表示,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将加大相关人才培养,为我国水性技术发展添砖加瓦。
蓝海领域需加快开拓
PUD主要作为成膜剂在涂料、涂层、黏合剂等领域取代溶剂型产品。历经50余年发展,虽然PUD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但其传统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迫切需要开辟新市场。会上,王武生介绍了水性聚氨酯材料在电子产品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和蓝海领域。
据王武生介绍,中国大陆地区液晶显示面板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全球光学膜70%以上产能集中在国际巨头企业。中国大陆仅少数企业可生产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光学基膜,且只能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部分中游厂商对PET基膜等关键材料的品质标准要求高,对高端光学薄膜原料进口依赖性较强。开发光学膜涂布水性聚氨酯是解决相关材料“卡脖子”的前瞻性途径之一。
此外,芯片加工过程中对半导体晶片表面平整度具有极高要求,通常需要对其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处理。采用热活化水性聚氨酯添加潜固化剂,在离型纸上涂膜可获得具有热活化以及热固化交联、储存稳定的膜型黏合剂,可以用作晶圆、显示屏玻璃表面抛光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