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聚醚型软泡是指 :TDI-80~PPG~水的反应体系配方。TDI-80是官能度2分子量174的甲苯二异氰酸酯,PPG是羟值56分子量3000的聚醚,水是官能度2分子量18。软泡配方基础组份有 :聚醚,TDI,水,硅油,胺,锡,甲烷。这里我们简称它们为醚,氰,水,硅,胺,锡,烷。 以下是主要反应模式 :增胺加速TDI+水和TDI+PPG的反应,增锡加快TDI+PPG的反应,增烷加快发气反应同时减弱TDI+水和TDI+PPG的反应,增TDI指数减少TDI+水的反应速率,增加PPG减少TDI+PPG和TDI+水的反应速率。增硅加速TDI+水的反应速率,其原理是硅油使水和TDI有利于互溶更容易发生反应。以下是我发泡时调整配方的动作。 我初学发泡那几年,有的师傅说 :氰增加泡会闭孔,百公斤聚醚(下同)增加一公斤氰,锡要减7克。后来发现超软配方本来氰就少,氰再减一公斤配方整体反应都变了,那时只调节锡组份就不行了。 在发硬泡时,我发现白油多TDI指数又高的泡后熟化会比较慢,有的泡发泡时出了模箱(反应四分钟以后)还是抓不起来。如果把这配方后熟化速度调快,那这泡的弹性会变差,捏起来感觉泡空空的。 生产中我发现,单独调节锡用量能引起整体反应速度,锡调节副度大时能影响到发泡前期反应,使浇注原料产生前冲或后涌。说明锡不仅仅是调节聚醚与TDI的凝胶反应,还协同催化影响着水与TDI的反应。 学发泡时我曾纠结一个问题:某生产配方,如果我减水加胺催化剂微调其它组份不动,如此这配方TDI指数会增加,这泡是变硬还是变软。因为理论上加甲烷泡会软,加TDI指数泡会硬,那如上面方法调整配方后海绵是变硬还是变软。 有的发泡师傅说加胺要减锡,加锡要减胺。实际生产中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方法是可行的。这说明胺和锡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可以相互促进和补足。 在我以前认知中,超软泡水少甲烷多则反应会慢,那么胺就要给得多,实际生产中发现中低密度的超软泡,胺给较多时泡变得难发,泡表面容易出现小的冲破裂口,这时加锡也不能根本消除此现象。 我在长期发泡中把不同密度的不阻燃配方变成阻燃绵配方时发现,低密度不阻燃绵配方直接加入卤素阻燃剂会烧芯,越是低密度烧芯越厉害,那时仅靠降低胺用量不能很好缓解烧芯与保持反应平衡。海绵密度越高以上烧芯变化副度越小。当无粉绵28密度以上配方直接加阻燃剂后不烧芯,且阻燃剂影响配方平衡变动的副度很低,不用调整配方。后来看书才发现这现象变化副度大小与水与TDI反应速率有关,即与水的浓度有关,即与配方中水用量有关。 当海绵出现烧芯时,我第一反应是把胺用量减下来,第二反应是微调水减甲烷加降低海绵内部温度同时保持泡密度不变。我还发现加入阻燃剂后海绵的烧芯温度大副降低,比如22密度海绵插针探测最高温度是163度仅是轻微的烧芯,要远离仔细看才能看到泡内微微发黄。而22密度加卤素阻燃剂的阻燃泡在158度就出现明显烧芯现象。 发泡时我发现,配方其它组份确定下来后,胺的用量不好确定,因为胺用多少泡似乎都能成功发起来甚至反应平衡出气开孔。反而是我们一直担心的锡可以用小泡确定,锡多了会闭孔,锡少了会破。 以上列举了九条我生产时遇到的现象。发泡是利用原料、配方、料温、机器参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撑握平衡找到中位点,这需要我们对与发泡可以关联的知识技能不仅要知道还要熟悉更要烂熟于心。否则你没遇到问题时什么都懂,一遇到问题后脑子一片空白或乱糟糟的。以上说起来简单,却需要十几年几十年发泡实操积累,更需要经历自己都数不清楚的失败长期沉淀才能获得。
|